你的位置:首页 > 新闻 > 正文

国学名家——章羨仝(二)

作者:admin 责任编辑:admin 2021-06-22 22:22 来源: 网络

  章羨仝,男,浙江绍兴人,先驻河北石家庄,传统文化传播者,当代风水名家百强,百名行业杰出人物,《名家推荐》栏目特邀嘉宾,中国影响力人物数据库收录名家,《决策中国》智库联盟副理事长,现任河北祥圆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。同时章羨仝老师也是千年历代单传姓名学隐派传承人,道家全真派传承人,道家正一派传承人,佛教唐密三十五佛大礼忏传承人,大道风水传承人,易数神断传承人,玄学九天道法传承人,借物炼心——“生活道”创始人。现中管院(中国科学管理研究院)聘请章羨仝为“品牌强国科技智库专家”。

  章羨仝对《易经》风水学、外应学,奇门遁甲、易数神断,佛学、道学、儒学、中医、玄学、太极、琴棋书画、茶道、香道颇有造诣。在从事教育工作前,章羨仝曾是一名军人,爱好广泛,曾搞过二次“个人书画展”。退伍后经商,曾是六家公司,一家学校,一家杂志社投资方,职务是董事长、校长、社长。接了千年历代姓名学单传后,师找徒,传男不传女,一脉相承后,一直从事有关传统文化工作。章羨仝老师为了体验僧人生活,专门在泰国短期出家过托钵生活,他的使命,“如何让世界大同”是终身奋斗目标,自创“借物炼心”——生活道,受广大修行爱好者的青睐与实修。让人类开启智慧,回归本源,也是他终身追求与使命。

  《悟后启修如何应世》

  章羨仝

  我们前面已共同学习了修行为什么要开悟?如何修行才能开悟?

  今天共同探讨第三个主题,悟后启修如何应世?在此之前,我们再回顾下,修行为什么要开悟?

  开悟是个体的小我与法界大我相容相连,从原有的无明系统进入明觉系统,也就是通俗一点讲,从原有学到的固定知识层面提升到无限的智慧层面。

  那知识与智慧,如应对今天的个人,还是企事业,还是整体社会有什么好处?

  如按企业来说:智慧层面能让企业一直处于领先地位,可做行业领头羊。

  为什么?因为企业发展离不开创新,但觉性开启,就能创新,创新就能做时代的先锋,自然不会落后于其它企业。

  因为有一句话:“知识来自于记忆,而创新来自于智慧。”

  今天的企业要蓬勃发展,应对瞬间万变的信息时代,创新的智慧是少不了,智慧是尤为重要,所以企业要更快更好更有利发展,修行就是打开智慧的大门,所以,修行比什么都重要,因为企业的核心动力是创新,只有修行才能与本源智慧相连接,知识只能跟随与模仿,永远在人家后面追逐,智慧可无限创新。

  有句话叫:先知先觉者先富,后知后觉者后富,不知不觉者不富。

C:UsersADMINI~1AppDataLocalTempWeChat Files080b9107e7c60d3e74c4c815125dd3.jpg

  那对于个人来说,如真正明心见性后,可能只有自己知道,别人是难以知道,为什么?因为你处事是非常灵活,灵活到比俗人还俗人,会让不明者觉得分别心也重,也与世俗人一样,但你自己知道,对方只知道其表,不知道其内,对于天下的苍生,单以人道为例,是难有人看得清楚。

  譬如:为一件事,能所脱落的人可能也要骂,也要笑,也要哭,也要争,也要与人家评理。也许你会问:修行人不是与世无争吗?也不打不骂吗?为什么这个修行人要?因为世上本没有好坏,那为什么他要去评理、去争、去打、去骂、岂不是俗人中的俗人?那里像个修行人?是的。那是你自己的认为。

  但我今天要讲的是,真正的修行,在入世中,该打时要打,该骂时要骂,该大笑时大笑,该大哭时大哭,该争时要争,该并理时要并理,这才是真正的修行者。

  讲到这里,可能会颠覆了很多人修行的认知观点,这是为什么?

  好!今天就以此话题展开探讨与深究。作为红尘中的人,每天会应酬大大小小,五花八门的繁杂事非常之多,如何把控自己,应对世事,其实佛经也讲到,四个步骤,苦,集,灭,道。

C:UsersADMINI~1AppDataLocalTempWeChat Files7c23c66ec67b56f4b2adbaecb684e88.jpg

  第一步,苦——讲的是接受它;在接受中会出现形形式式的人,明确告诉自己,先接受,不管是有理无理都先接受,这个娑婆世界本是一场梦,好坏只是知见。

  第二步:集——就是面对它。面对此事是否能有合理的方式方法处理。

  第三步:灭——处理它。在处理中,会碰到有理的,无理的,顺利的,不顺利,逆道的,顺行的,强压的,你都要面对应付,如修行人是不争,不并理,与世无争,那不是入世,入世就要以入世的规范准则行事。

  如在入世中好说话,事事让,事事好说,像今天的社会迟早给人“做鱼肉”,这不是正确入世中修,该出手时就出手,不出手时不出手,这才是正确面对。

  在上面看来,以上是不是与凡夫一样处世,与俗人不是无二无别吗?是的!但关键一点没有讲:这关键点就是“我知道”三个字,这三个字是核心关键所在,也就是让我抽离出来,相当于一个我在处世,一个我看着在处世,是不黏着的,这才是入红尘大修隐于世的关键所在。凡夫是黏着,抽离不出,高兴时就高兴,痛苦时就痛苦,六根与六尘黏在一起,“能”与“所”脱离不了,自然与五脏相连,过于高兴时,喜伤心;不高兴,发脾气时,怒伤肝;害怕时,不安时,恐伤肾;伤悲哭泣,忧愁时,悲伤肺;过于焦虑,思虑多,思伤脾。

  五脏之病由此萌生,如能与所脱离,六根与六尘断开,相当于抽离出来看事,五脏也自然不连,病从何来?

  一个我在做,一个我在看,然后去应对,有时自己对自己应对后,对方的反馈觉得好笑,为什么?因为假我在处世,本我在看,本我不陷入其中。

C:UsersADMINI~1AppDataLocalTempWeChat Files907a28108fad71bf26558f5d6d9d4ba.jpg

  这个世上,该应呼时必须的应呼,如假我不去应呼假的世界,一个个贪心不知足,很难立足之地。但你自己要明白,这只是假我的应对,内心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,自己本我不深陷于其中。这样的应世,才是大自在,大安乐。有这种心,第四步,道,就自然应对了。第四步:道——放下它。

  一切在假像中,以假(借)修真罢了。世上本无事,庸人自扰之。

  这个红尘世界,应对的有小人,大人,好人,坏人,真人,假人,方方面面,小人应小人礼,大人应大人礼,君子应君子礼,坏人应坏人礼,要一心多用,要审时度势,不可刻舟求剑。

  讲一个故事:赵州和尚年纪大时,赵王来拜访他,他躺在禅床上并没有下去迎接,赵王也不计较,来到以后禅师说了,“大王呀!老僧年纪大了,身体不舒服,所以只能够躺在禅床上跟大王相见。”

  赵王不但没有责怪,反而更敬重他了,觉得这个是本色修行,不会去趋炎附势,不会去攀缘权贵,更加敬重他了。

  赵王走了以后很高兴,所以派一个手下的将军送了很多的财物来布施给寺院,来供养寺院,这个将军带了很多财物来的时候,赵州禅师听说了,马上命令弟子们搭衣持具,到山门口排班迎接,这个将军当然也很高兴,觉得我来寺院,这个禅师这么尊重我,也很高兴回去了。

C:UsersADMINI~1AppDataLocalTempWeChat Files2c346be70fc29d6a70e6235ceac1322.jpg

  走了以后,弟子们奇怪了,就来问禅师说:“师父呀,很奇怪呀,赵王来的时候你躺在床上见,他的手下来,您反而到山门口亲自迎接,这么隆重,为什么要这样呀?”赵州禅师说了:“你知道吗?上等的人来,我就在禅床上以本来面目跟他相见,中等的人来了我就在客堂等待他,下等的人来了我就亲自到山门口去迎接他,免得他怪我不尊重他,小人心胸狭小。”弟子们说:“哦,对!”

  所以,红尘应世要应地制宜,应事制宜,因时制宜。对于我本人,在红尘中应世,也会常呵斥一些不开巧的人,如有些人讲理是讲不清楚,呵斥,骂,反而骂醒了。不管何种手段,目的只有一个,既然今世相见,说明有缘,都是为对方好。有没有碰到不讲理的,也有,那与对方争吗?

  该争时要争,但前提是有理,无理不可争,红尘中如有理中不争,那就是“软杮子”,生存都很困难,特别是今天的社会,但往往好多学道修行者,学道要与世无争,什么都让,那是不如法的,入世有入世法,入世法就以法律法规作准则,出世有出世法,出世有经典为准则。

  这二者不可互相交叉运用,往往好多人修行,入世法务实到出世法中,这样去做,是犯大忌。讲一个实例:在北京有一个比我大十几岁的同修,他懂得很多,功能也打开了一些,在北京西直门开了一个自然疗法场所,租了一大套房子,每月开销一万多元,他一开始给别人治疗各类病,也的确治好了好多人,但有一点,他是不如法的,就是收费,他让人随缘给,没有定价,一开始人家给,但病不是一次就好,第二次,第三次既然随缘,好多干脆不给钱了,有的新来客户,看到对方不给钱,新来客户也随缘,也干脆不给,时间一久,几个月下来,房租费都成问题,但客户反而越来越多,但钱见不到,后来,修为如此好的人,最后发脾气了,一发脾气就火炼功德林,最后,就开不下去,关了门。

C:UsersADMINI~1AppDataLocalTempWeChat Filesc6c71d3499a2fc482c76b2a7ec07ca6.jpg

  但在人家口碑中,几乎难有人说他好,为什么?因为他在入世中用出世法,红尘有红尘的规矩,治病给钱是天经地义,但他越了线,越了入世被出世的线越了,最后火炼功德林,等于义务干活赔了钱,人家还说他的不是,费力不讨好。

  入世中要先小人后君子,而不是先君子,后小人。有多少人,在红尘中修行,对方说:你是修行人,给我们便宜点,或干脆免费。对不起!红尘入世有入世规矩,不可越规,至于优惠与免费是自己把关,而非对方开口,随对方走,那就难以自拔,我看过好多修行人,在经营中,对方提出要求,然后对方说:你是学佛的,给我们免费类的话题,自己一想,是呀!学佛要慈悲为怀,不收了,那就是上面的例子,最后火烧功德林。

  所以入世修,要入世规矩,出世有出世修法,但你自己内心要非常明白。二者不可互相交叉用。

  不管是出世还是入世,要一心二用,一心多用,要“我知道”,我知道了就不会迷。要抽离出来,一个我在做,一个我在看;在做的我哪怕是打人,骂人,都是为对方好,也是如法,目的是启迪对方;如为了讨好人家,做好好先生,黏着做事,哪怕做了好多好事,有目的性的,也是不如法的。

  所以心的把控就在于六根与六尘的分离,做到不黏着。黏着了就会有情绪,就会有苦。不黏着,笑傲江湖,从容自在,游戏人生,了了分明。

C:UsersADMINI~1AppDataLocalTempWeChat Filesaf73f392426c42953df38f9bde2d003.jpg

  所以证悟很重要,证悟才能让能与所脱离,这个零界点很关键,如一盘花要开花时,需要温度,湿度,土壤,阳光,气候,季节等都分不开,缺一不可,冲破这个零界点,花才能开。

  脱离轮回不是死后才明白的,而是今世就要证得,就要明白,不要等生病快要离世才想去修,那是临时抱佛脚,得不偿失。解脱也不是会天眼通,天耳通,他心通,神足通,宿命通,这五通就是脱离轮回,那是错的,人死了,这五通人人都会有,但只有漏尽通,才是解脱轮回的根本,这漏尽通就是活在世上的能所脱落,这一点非常关键。

  在日常生活中,也常常有人问我,什么样是见悟?什么样是证悟?能否举个例子,能让大家听明白的?

  好!讲一个购房例子:假如有一套房子需要一百万,但有二种方式可选择付款可获得;第一种,当你存到一百万时,去买这套房子,但往往好多人存到七、八十万时,人也老了,快要离世了,这生买不了这套房子。还有一种人,他为了要获得房子,他会选择分期付款,先住进去,住进去后,慢慢还分期贷款。

  一般今世能得到这套房子。当住进去,自然知道自己房间的橱房在那里,卧室在那里,电视在那里,空调在那里,冰箱在那里。但第一类人,要把房子存到一百万再住进去的人,他由于没有付到足够钱,而没有住进这套房子,但他也会知道,这套房子里有空调,洗衣机,冰箱,电视机之类。

  没有住进去为什么也知道?因为住房这些东西少不了,自然有这些东西,他是靠大脑思维的解读,推理得出的结论。但我今天要讲的是,第一类人,没有拿到房子住进去的人为见悟。第二类人,虽然没有全款付,但已住进去,但自己的房间摆设可自我作主移动,是自己的。这就是“证悟”。

C:UsersADMINI~1AppDataLocalTempWeChat Files1ecad7ecde758b90301b11bdb5ea56d.jpg

  但证悟的人,也要悟后启修,那就比第一类人快得多,为什么快?因为他得到根本智,根本智是与佛无二无别,因为也是当下一念心显发智慧。

  所以佛法中有佛的佛法,菩萨的佛法,还有祖师的佛法。三藏十二部经都是当下一念心的显发,你能做到当下一念心,三藏十二部就在你身上。也可说是祖师的佛法。

  在现实生活中,学佛里程中,最怕不是不会的人,最怕是会一些,但不是完全会,但爱表现,还大胆开课,办班,打禅七的人,这种人是最可怕。

  你说他不会,会一些,如说真会,但也没有见地,分不清哪个如法哪个不如法,这些人,是最容易把人带偏,把人的法身慧命带到深沟里。这些人一般用的是大脑思维的推理与解读,在一般不懂的人看来,也分不清是非黑白,这些人伤害最大。这些人是所谓的“佛油子”。

  也是最难让人分辨得出,也是最难对付,有多少人被这些人法身慧命毁了,实是可叹!为什么被毁?因为十句话中,九句对,一句错,这一句话就把你引入深渊,今世难以解脱。

  但有多少人分得清?在脱离轮回的生命科学中,哪怕九千九百九十九是对,只一个错也不可以的,佛法是不可有一点杂质,一点错都不可,没有迁就,原谅,同情,差不多一说,必须百分百,缺一点不可,必须“究竟”二字。

  但在现实生活中,有多少人自己还在见悟状态,就开始打禅七引领,以盲引盲,实是可怕。

C:UsersADMINI~1AppDataLocalTempWeChat Filesa2a46b4b8be2ef406d4110ecb99f3c9.jpg

  唉!这些方面只能靠缘分,有时看在眼里,伤在心里,如何说?但又有多少人分得清?最怕最怕就是佛油子,他比不懂的人更可怕,因为不如法的人有攀比,好高心在,这个心会闪动信众,让信众跟随的他,这个魔性的闪动就是他的法码,但又有多少人了知?如真明白人反而低调了,不说了。

  为什么不说,因为说了也是错,为什么是错?因为说了是留文字一相,文字相一留就不是道了,所以,老子说:“道可道,非常道”。能说的道已经不是道了。

  为什么要说?还不是“慈悲”二字。如不说,更让人不知道。手指月不一定到月,但可指明方向。

  如机缘未到,真明白人是不愿意出来说,除非机缘到,天意要让他出来说,那是不得以而“落草”,那也是机缘和合导致,其实,这个世上无人可度,每一众生都在为自己还自己的业力而轮回,来平衡自己的这个疚,平衡磁场。那为什么会有像观世音一样的菩萨那样来普度众生呢?

  还是“慈悲”二字,不想看到众生的苦,宁可落草,也不愿看到众生苦,留一众生相,佛不做来普度众生的菩萨。

  最后讲一下,在修行路上,思维会几次的突变,曾经青原的惟信禅师讲过这样一段话:老僧三十年前,“看山是山,看水是水”。及至后来,亲见知识,有个入处,“看山不是山,看水不是水。”

C:UsersADMINI~1AppDataLocalTempWeChat Files1973f540c11e7914f7835146b5b8b45.jpg

  第一阶段是凡夫的境界,用凡夫的知见来解读山和水,人和境界是对立的,分离的。到了“看山不是山,看水不是水”,第二境界。他已经破除了我执,这个阶段全然否定了从前的主观,这个阶段,我与山水同属于缘起性空,但是还有个法我执在,说明理上是悟,但生活中难以真正起妙用,是理事无碍境界。到了“看山还是山,看水还是水,”第三境界。已达到事事无碍境界,山与水,山河大地,日月星辰,翠竹苍松,其实就是依本来面目展现在眼前,山与水只是心境的投影。楞严经讲:“知见立知,即无明本。”

  这些山与水是法尔如是万法本然,不在内,不在外,我也是那个万法本然,那个存在的本源,所以看山还是山,看水还是水。

C:UsersADMINI~1AppDataLocalTempWeChat Files166027e46e21dc0e1cfe6f197eded4c.jpg

  最后用一偈与大家共勉:

  大千本是心念起,

  心态一动山河显;

  若要此岸到彼岸,

  观念清本当下存。

  ——元归——